從香料群島到漁人之島-飲食中的文化意涵
從香料群島到漁人之島-飲食中的文化意涵
溫子衡筆
「飲食是民族文化的集體記憶,不容易改變;飲食習慣隱藏著每個人的身世密碼;飲食連結個人與家庭,乃至民族的情感。」劉明芳老師說。
近日(2023/04/18)邀請南洋料理達人,也是知名作家的劉明芳老師,以「從香料群島到漁人之島-飲食中的文化意涵」為題蒞校演講。
對於印尼和澎湖的地理位置以及歷史文化,劉明芳老師娓娓道來,她說,談飲食就要從歷史文化的脈絡說起。
劉明芳老師說,澎湖人與南洋華人居住型態相似,澎湖人與印尼巨港華人一樣,重視過節,尤其重視元宵節,印尼稱Cap Go Meh (十五暝),同樣一連慶祝三天。而閩南語的你、我,和雅加達人日常用語相似,例如說你(LU),我(Gua)。 
澎湖肪片龜是甜粿,代表平安、帶財,與印尼巨港軟膏口感風味一樣,食材都是糯米、糖、香蕉精。
劉明芳老師說,澎湖冬至包菜繭,以糯米為原料,而印尼菜粿是以在來米及太白粉為原料,兩者餡料均有豆薯,並以蝦米拌炒,包法一樣,同樣採用蒸煮法。因此澎湖菜繭與印尼菜粿極其相似。
印尼花生酥由福建人Khoe Tjong Hok(音譯)於1920年在印尼中爪哇莎拉迪加市生產製造,如今成了當地名產。與澎湖花生酥口感、外觀相似,連包裝袋顏色都相近。 
劉明芳老師說,澎湖人家有喜事送炸棗,被稱作男方的喜餅,所謂炸棗猶如台灣人熟悉的芝麻球,中國人從唐代開始吃芝麻球,在印尼叫Onde-onde,南洋各國均有炸棗(芝麻球),如越南的Bánh Đậu Xanh Chiên Mè,菲律賓的Buchi或Butsi。
劉明芳老師以地理、歷史與文化為脈絡,多樣性相片與印尼新聞報導的影片,讓學生身歷其境、大開眼界,了解到許多新的知識。
感謝南洋料理達人劉明芳作家蒞校演講,讓知識與生活連結,將世界帶進校園。
感謝陳瑛姍校長
感謝張惠芝主任
感謝江鎮宇組長
感謝陳義堯主任
感謝王岑文主任
感謝所有協助演講舉辦的人









 
 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