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3月, 2024的文章

聽君一席話 勝上三年課

圖片
聽君一席話 勝上三年課   溫子衡筆 從一位高二學生的口中說出,聲音是那麼微弱,卻又那麼巨大。   他是一位上課時總愛與周公下棋,我舉辦專家講座時,他總是睡著或藉故不舒服回教師休息的孩子。   與家長聯繫,家長說明孩子是因為沉迷自己的電繪興趣,每每晚睡。   昨日榮幸邀請到 三立《消失的國界》汪倩如製作人蒞校演講,我驚喜發現這位學生整場講座精神奕奕,不時坐直身子、神情專注。   在學校與同仁鼎力支持下,三年下來舉辦超過三十場新店講堂,每位講座專家都非常優秀。我想藉由各領域的專家講師,增廣學生胸襟 、 開拓他們視野。   每位學生有興趣的領域不同,只要不間斷的接觸,總有被啟發的時刻。   所以發現學生神情專注的當下,我知道 汪倩如製作人的分享精準擊中孩子想要的關鍵點 。   欣喜欣慰。   講座結束,這位學生留下來請教講師, 汪倩如製作人也一一耐心回答。   放學鐘響,還沒問完問題的孩子禮貌地道謝離開,倩如製作人熱心提醒他,有問題都可以請導師(我)代為轉達,她會一一回覆。   回到家中,手機已傳來學生訊息。   看著他的問題,我內心震撼,半晌不能言語。   學生說,聽到 倩如製作人分享舊鞋救命的 楊右任先生早年經歷,他想起了非常相像的自己,感概呆板的學校教育學習模式,他只想聽自己想聽的,就差逃課了。   明明已經找到興趣,卻被升學瘋狂扯後腿,連假日都不得閒,如果說讀書的最終目的只是賺大錢不貧窮,那拿到錢卻活得不快樂怎麼辦 ? 內心沒了夢想才是徹底窮了 !   總有人說讀書是為了晚年準備,但如此下來確定能活到那時?生活本該快活,卻被扭曲本質,就像教育一樣 !教育 本該是啟蒙充實,卻都只是小格局的無用表象 ...... 。   學生對 倩如製作人說:「 聽君一席話,勝上三年課。 」   這句話當頭棒喝 、暮鼓晨鐘。   當台下學生沒有學習興趣,成績不佳,我們可能下意識以為他們不願學習,不肯努力。   但很可能他們並不是學不會,而是教法與體制無法啟蒙學生。   就像在上公民與社會科政治篇時,我常必須勉力舉例來教導大部分學生不感興趣、脫離他們現實生活的選舉方式與政治制度,昏昏欲睡的場景卻一再重現。   教育本

心電感應

圖片
心電感應   溫子衡筆 幾乎同時,學生與我傳了意思表示一致的問答。   2024 年帶著高二學生們做 「 公共議題與社會探究 」的實作課程。   學生們多數採訪談法探究實作。   雖然這組同學們是假日約訪,我依舊掛心她們安全。   下午 1 點 25 分,學生貼心傳來抵達訪談點的訊息。   下午 4 點 21 分,有些擔心的我在 LINE 上打字 :「結束了嗎?」   按下送出訊息的同一個瞬間,學生傳來 :「老師我們結束了喔!」   彷彿心電感應。   我相信她們會有成長與收穫。  

說故事的人

圖片
說故事的人   溫子衡筆 「要怎麼說故事? 就 從你最有興趣的事物著手, 展現個人風格與影像文字能力,而影像 、 文字等形式,其實是其中一種方法。 」 三立《消失的國界》汪倩如製作人說。   近日( 2024/03/22 )邀請三立《消失的國界》汪倩如製作人,以「 說故事的人 」為題蒞校演講。   汪倩如小姐是 三立新聞《消失的國界》節目製作人,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 , 曾赴世界四十多個國家城市採訪,曾獲得卓越新聞獎、吳舜文新聞獎、星雲真善美傳播獎、社會光明面新聞獎等獎項。 。   汪倩如小姐製作的 《消失的國界》,是 台灣三立新聞台旗艦節目,製作第一手國際新聞報導,舉凡戰地實況、政經時事、環境生態、區域文化等專題內容均原創自製。 2022 年勇奪卓越新聞獎「新聞節目獎」, 2023 年蟬聯入圍。   「說故事最重要的關鍵,就是明顯的情感傾向 並渴望與他人分享。」 汪倩如製作人分享《消失的國界》黑色童年的沙蚤風暴單元,與從街頭小混混到十大傑出青年,舊鞋救命國際基督關懷協會執行長楊右任先生的故事,讓學生們印象深刻。   汪倩如製作人引述班雅明 ( Walter Benjamin) 的文字,告訴學生「說故事」是一種人類相互交換經驗的能力。故事中總帶有某種指點功能的知識與智慧,指導著人們如何過活;聽故事與說故事,正是一個世代相傳編織意義的活動。無論是遠行者,或蟄居一鄉的人,都可以是說故事的人。   汪倩如製作人深入簡出的解釋何謂專題報導,以及報導的本質,和專題報導的核心:發想與企畫。   「所謂的製作團隊,就是一位文字記者加上攝影記者,如同自助旅行一樣,我們要自己規劃在陌生國度的一切行程,還要安排採訪與製作節目,雖然辛苦,但每一次都是眼界與胸襟的超越。」汪倩如製作人說。   汪倩如製作人也引述美國普立茲專題寫作獎得主 喬恩.富蘭克林的文字,告訴學生們所有的故事都有三個層次:第一個層次是 發生了什麼事 ,也就是敘事。第二個層次是主要人物對事情的 感受 ;如果作者能夠用人物的眼睛來觀看,那麼人物和讀者的感情就能合而為一。在事實和情感之下,還有另一個層次,喚起故事的 普遍意義 。   「思考事物,要跨越 語言 / 文化 / 人種 / 宗教 …… ,認知『 差異性 』 的必然,越能認知到框架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