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經濟理論解決問題(二)多勞多得的誘因
用經濟理論解決問題(二)多勞多得的誘因
在南部農工職校服務時,土木科測量場帶給我許許多多的珍貴回憶。
廣袤如一般學校操場大小的測量場,原本因國家教育人事經費等問題,工友職務遇缺不補,所以場地維護(鋤草)的任務就落在土木科身上,但在當年,土木科一學期經常門的業務費也不過四萬元,因此維護工作成為沉重負擔。
經過一番努力,測量場廣植韓國草皮,解決了相隔數月便雜草叢生,阻礙測量教學進行的問題。
前情請見【用經濟理論解決問題(一)試點】
https://wintwice0724.blogspot.com/2021/11/blog-post_78.html
雜草不生的韓國草皮,經過兩個月,依舊不生雜草,容易維護的效果令人滿意。
又經過兩個月,原本一望無際的平坦草皮上開始出現一株株各式雜草,雖非整片出現,但以沈復「兒時記趣」來比喻:「以叢草為林,以土礫凸者為丘,凹者為壑」,就是在廣袤無垠的翠綠草原上,長出一株株參天巨木。
只要將割草機的刀片調高,割草機只會割斷高聳雜草的莖葉,不會割到韓國草皮,雜草沒有了莖葉,幾次之後就會爛根,所以我與土木科技士吳大哥利用午休時間,推著割草機去「砍樹」。
日正當中的太陽將我們曬得頭昏眼花,連割草機都中暑故障,於是我決定改請「使用者」幫忙維護,利用土木科三個年級共五個班的學生,在一連三節測量實習課程前,各撥出一節課來鋤草。
我的如意算盤是:235位學生以一週共5個小時上課時間鋤草,應可盡鋤雜草,雜草想要再冒出頭,長成所謂「參天巨木」,也要一兩個月的時間,而同一時間韓國草皮會長得更茂盛緊密,雜草更無空間生長,學生鋤草的頻率與次數將越來越低,形成良性循環。
我錯了。
遼闊的測量場上,學生三五好友蹲成一圈開始拔草,十分鐘過去,學生仍在原地,動得最厲害的不是手,而是嘴巴。
我忍不住下場巡查,學生遠遠見我走近,雙手開始忙碌地抓住雜草,我才離開去找其他學生好友團體。
一節課過去,學生離場準備上課,測量場上的雜草似乎沒有減少,還長得更健康。
原來,學生發現如果認真拔草,很快就要更換地點,也更容易勞累,且不管拔了多少,都要工作一節課,當然就聚在一起虛應故事,見我走近,才趕忙假裝拔草,見我離開又全部鬆手,五個人十隻手在同一株雜草上按摩,雜草當然越長越好。
思前想後,我嘗試以【多勞多得】的制度增加學生拔草的誘因。
一上課,學生見我拿來一個菜市場用來秤重的磅秤,全都丈二金剛摸不著頭。
接著,我發給每人兩隻麻布手套,以及一只三斤容量的紅白塑膠袋:「這節課我們先拔草,只要拔完三斤的同學就可以休息,手套與塑膠袋要愛惜使用,用完交回重複利用,環保愛地球。開始!」
學生們一臉狐疑,腳步有些遲疑,但還是有幾位學生如猛虎出閘,不消十分鐘就跑回我身旁,裝滿綠色雜草的紅白塑膠袋在磅秤上一秤,紅色指針超過三斤刻度,立刻大聲歡呼。
歡呼聲傳遍測量場地的每個角落,學生們停下手邊工作,見拔完草的同學不是手舞足蹈,就是在樹蔭下納涼,立刻回頭工作,對雜草欲除之而後快。
不到二十分鐘,同學們幾乎都回到樹陰下休息,韓國草皮上的雜草數量有感減少,只剩幾位女同學還彎腰在場中拔草,宛如尚-法蘭索瓦·米勒畫作「拾穗」。
坐在我旁邊的男同學看了又看,小聲問我:「主任,我剛剛拔了5斤雜草,可以分2斤給她們嗎?」
「不行!」我斬釘截鐵的答案,讓男學生眼神充滿失望與不解。
「但我沒有說你們不能去幫忙。」
聰穎的學生一點就通,聽完我的話,幾位男同學飛奔下場幫忙,三十分鐘內所有同學都完成了拔草任務。
因為先拔完就可多休息,從此以後,拔草的工作變成極有效率,學生們還自己玩出了新高度。
學生們開始比快,在我兼任科主任四年期間,拔完三斤雜草的世界紀錄是1分52秒。
一次大雨過後,場地變得鬆軟,雜草變得易拔,學生們開始比重,比誰拔的雜草最多,總重量最重。在我兼任科主任四年期間,一節課(50分鐘)拔起雜草重量的世界紀錄是167斤(含根部土壤與水分)。下課時學生們必須要拉兩台裝載落葉的大型推車來裝拔除的雜草。
然後,他們還有滿滿的成就感。
某次學生們拔過雜草,第八節下課後,我獨自站在靜謐的科館前,望向被夕陽染成一片橘黃大草原,美景如畫,心中成就感滿溢,背後突然傳來聲音:「啊,真是寸草不生啊!」
回頭一看,幾位高大男學生站成一列也在欣賞前方美景。雖然知道他們講的是雜草,即便當時頭頂還有頭髮,我仍然心虛地摸了下頭頂。
從此之後,一個月只需要一個班級花一節課時間拔草,也就是每個班級一學期只要鋤草一次。
從此以後,位於校園邊陲,原本除了上課的土木科學生外,幾乎無人造訪的測量場,成為畢業團體照的熱門場地;我也在草皮上帶團康,並舉辦高三升大學汽球祈福活動、歌唱大賽;假日更有準新人前來拍婚紗。
土木科測量場,帶給我許許多多的珍貴回憶。
(全文完)2/2
回到系列文章第一篇【那些北農教我的事-技職教育的定位(1/10)】:
https://wintwice0724.blogspot.com/2022/01/110.html
留言
張貼留言